• 主题:我不是一个称职的吧主。
  • rt  
    有种智慧叫无为而治,有种傻冒叫越治越乱。反面例子你懂的。以及,今天居然没有妹纸一起过?  
    去梦吧灌水,到铁吧记梦,来帆吧谈心,是这个意思吗咩哈哈
    人们做某事往往是由于两种原因:追求正面感受和逃避负面感受。
    同样是一个孩子在洗碗,也许是因为洗碗可以得到妈妈夸奖,也许是因为不洗碗会挨骂,如果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哪种方式更能让孩子保持洗碗的习惯呢?答案很明显。

    如果长期的用表扬和责骂来强化孩子洗碗的习惯,以后等妈妈不在身边了,一个孩子会看着一堆脏碗愉快的想,我如果洗了它们,就是爱劳动的好孩子,另一个孩子会看着一堆脏碗惴惴的想,我如果不洗碗,妈妈会骂我,我是一个懒虫。看到脏碗联想到我是好孩子,与看到脏碗联想到我是懒虫,哪个孩子会更积极?(其实最好的方法是引导孩子能找到事情本身的乐趣,而不是因为外人的看法与行为而去做。)

    在长大后,即使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对我们的教育模式会内化为一种准则。在我们面对事情时,内在的父母会出现,或者在说你如果做了它就是怎样怎样的人,或者在说你如果不做它怎样怎样的人,有时这种内在思维不会浮现在意识表面,不过只要稍加留意就能发现。

    “因为我对你好,所以你要回报我,你如果做不好某某事,就是一个不XX的人”这种思维模式何其眼熟。  
    父母常常的逻辑是,你看我们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你如果不考某某名次,连某某学校都考不上,就是一个不努力的人,就是一个没良心没责任感的人。

    恋人间常常的逻辑是,我如何如何对你好,你却这样对我,你不够爱我,你是一个自私的人。  
    帆姐,我只是想得到别人的认可。。
    有些人喜欢用负激励的方式控制别人,其实也是因为一直以来被负激励方式控制自己。我们自己,我们的父母,我们父母的父母,都被这种看起来很有效的方式鞭策着去做某事。以前这种“棍棒之下出人才”的激励方式一直占统治地位,现在“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也常常只是一句口号。

    小时候做事做不好就会挨批评,长大后没人批评了就又习惯了批评自己。内心的父母一直在说,这件事没做好,你真笨,那件事没做好,你真懒,而内心的小孩却一直在委屈。要知道,每个人都不是超人,不可能事事做到最好,也不可能人人都是第一,这种苛责和自责是过度的和有害的。因为没有希望做到期望中的最好而自责而放弃,是现在很多人存在的问题。  
    偏内向的完美主义者容易出现拖延症和选择恐惧症,是因为过度追求完美,如果不完美,就否定自己的价值,而相对于拼命努力才有很小的希望得到承认,拖延和放弃更容易。

    偏内向的完美主义者通常自卑,因为一直以来受到的鼓励和肯定比较少,打击和否定比较多,也就以为自己不够好。而同时又以为自己做到足够好别人才会认同自己,就陷入两种误区,要么拼命努力追求完美,要比别人都做好,要么干脆不做。  
    内向的完美主义者认为自己应当是完美的,还有一种外向的完美主义者,总觉得世界本来应该是完美的,难以容忍别人的缺点,别人做不到完美就会很生气。而有意思的是,如果上一代人是外向的完美主义者,这一代就往往是内向的完美主义者。
    回复孤帆一点:嗯分析的很多,但如何从根本上进行解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