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我不是一个称职的吧主。有种智慧叫无为而治,有种傻冒叫越治越乱。反面例子你懂的。以及,今天居然没有妹纸一起过?
枕头,当下的叶子可以和你说一段真心话了,不是要思考很久才说的话。
帆吧对于叶子来说,像是一个僻静的心灵港湾,因为这里有相似的人,有相似经历的人,有从迷惘走出来的人,有懂自己、不会当自己是异类的人,在这里叶子觉得很舒服……我不需要强迫自己在这干什么,不用担心自己每说的一句话该不该说……
所以你不用自责,也不用谢我,帆吧不是我的责任,也不该是你的,或者任何一个人的……我是出于真心的喜欢这里,不管多安静,都觉得很温馨,叶子愿意来……
叶子觉得这世界上可以所有人都不懂自己,有一个人懂就够了这是叶子内心要说的……
回复真假梦:有啊!我签到了别小看签到,很烦时真的不会记得来帖吧,记得签到,但总是会在想起铁吧,帆吧时赶快签一个……说明它们一直在我心里
叶子说的好,我们到帆吧寻求的就是仅有的一点宁静。没有什么吧主之说,更没有你的责任。
去梦吧灌水,到铁吧记梦,来帆吧谈心,是这个意思吗咩哈哈
人们做某事往往是由于两种原因:追求正面感受和逃避负面感受。
同样是一个孩子在洗碗,也许是因为洗碗可以得到妈妈夸奖,也许是因为不洗碗会挨骂,如果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哪种方式更能让孩子保持洗碗的习惯呢?答案很明显。
如果长期的用表扬和责骂来强化孩子洗碗的习惯,以后等妈妈不在身边了,一个孩子会看着一堆脏碗愉快的想,我如果洗了它们,就是爱劳动的好孩子,另一个孩子会看着一堆脏碗惴惴的想,我如果不洗碗,妈妈会骂我,我是一个懒虫。看到脏碗联想到我是好孩子,与看到脏碗联想到我是懒虫,哪个孩子会更积极?(其实最好的方法是引导孩子能找到事情本身的乐趣,而不是因为外人的看法与行为而去做。)
在长大后,即使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对我们的教育模式会内化为一种准则。在我们面对事情时,内在的父母会出现,或者在说你如果做了它就是怎样怎样的人,或者在说你如果不做它怎样怎样的人,有时这种内在思维不会浮现在意识表面,不过只要稍加留意就能发现。
“因为我对你好,所以你要回报我,你如果做不好某某事,就是一个不XX的人”这种思维模式何其眼熟。
父母常常的逻辑是,你看我们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你如果不考某某名次,连某某学校都考不上,就是一个不努力的人,就是一个没良心没责任感的人。
恋人间常常的逻辑是,我如何如何对你好,你却这样对我,你不够爱我,你是一个自私的人。
有些人喜欢用负激励的方式控制别人,其实也是因为一直以来被负激励方式控制自己。我们自己,我们的父母,我们父母的父母,都被这种看起来很有效的方式鞭策着去做某事。以前这种“棍棒之下出人才”的激励方式一直占统治地位,现在“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也常常只是一句口号。
小时候做事做不好就会挨批评,长大后没人批评了就又习惯了批评自己。内心的父母一直在说,这件事没做好,你真笨,那件事没做好,你真懒,而内心的小孩却一直在委屈。要知道,每个人都不是超人,不可能事事做到最好,也不可能人人都是第一,这种苛责和自责是过度的和有害的。因为没有希望做到期望中的最好而自责而放弃,是现在很多人存在的问题。
偏内向的完美主义者容易出现拖延症和选择恐惧症,是因为过度追求完美,如果不完美,就否定自己的价值,而相对于拼命努力才有很小的希望得到承认,拖延和放弃更容易。
偏内向的完美主义者通常自卑,因为一直以来受到的鼓励和肯定比较少,打击和否定比较多,也就以为自己不够好。而同时又以为自己做到足够好别人才会认同自己,就陷入两种误区,要么拼命努力追求完美,要比别人都做好,要么干脆不做。
内向的完美主义者认为自己应当是完美的,还有一种外向的完美主义者,总觉得世界本来应该是完美的,难以容忍别人的缺点,别人做不到完美就会很生气。而有意思的是,如果上一代人是外向的完美主义者,这一代就往往是内向的完美主义者。
回复孤帆一点:嗯分析的很多,但如何从根本上进行解决呢?
帆帆,你的邮箱是什么?我订了一期那本杂志的电子版,想看看能不能发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