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楼转载自
http://www.tgyzh.cn/heart/ShowArticle.asp?ArticleID=656被动-攻击性人格(Passive-AggressivePersona-lity)人格障碍的类型之一。1980年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指出,被动-攻击性人格主要特征是:对他人提出的需要适当履行的要求予以抵制,这种抵制常常采取内隐的攻击形式,诸如故意拖延、强词夺理、装聋作哑、被动处置、不讲效率等。具有这种人格障碍的人,在对人对事方面一般持不合作态度,表现出故意作对的行为,如不愿发挥自己的才能、消极怠工、阳奉阴违、丢三拉四、不守诺言、缺乏自信、强调依赖等;在对己方面一般持抱怨的态度,表现出苦恼的行为,对自己从没感到过满意,觉得自己时时处于一意孤行和绝对依赖这对矛盾的冲突之中,喜好与自己争辩,对自己追求的目标常因扫兴和烦躁而中断。而且不论是对人对事还是对己,在作出上述这些行为的同时,还伴有反复无常的冲动,如易怒的情绪、发牢骚、不满、生气、挑剔、厌世、不与人方便等。所有这些表现并不出于任何明确的目的,、而是消极成性,其消极被动表现的根源,在于潜在的攻击倾向。因此,奖励或处罚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特性。
历史上,曾有许多著名学者对被-攻击性人格进行过研究。虽然这些研究的角度不同,所依据的学科性质各异,但他们得出的有关被动-攻击性人格的特征却是比较接近的。
1931年,克雷佩林在其《教科书》第八版中曾提到徨性精神病倾向,这种倾向的其中一个变式变是现在我们所说的被动-攻击性人格,患者有着对忧虑烦恼和生活捻的特殊敏感性,因此在令人不快的情境里,为求得一种离奇的起伏的情绪平衡,便表现出既是攻击的又是消极的行为。
1940年,霍尼在阐述她的焦虑理论和防御机制时曾注意到被动-攻击性人格,认为具有这种人格障碍的人实际上处到强烈的依从与敌意的冲突之中,也即在怯懦和强硬之间,归顺和独立之间,自我轻蔑和傲慢自大之间,难以取得平衡,于是就用一种蒙受苦痛、失助、把自己看作受害者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依从与敌意的态度。
同年,门宁格曾描述过所谓的“口部施虐狂抑郁症”,认为被动-攻击性人格是该症状的典型表现,“患者为每一件发生在他身上的不愉快事情而倾向于谴责世界”。这种谴责不是公开的、积极的,而是隐蔽的、消极的。一方面,患者接受他人的期望,另一方面却表现出爱争吵的、傲慢的、易怒的、抑郁的、永远不会满意的行为。
1945年,施奈德曾描述过“坏脾气压抑者”的特征,认为被动-攻击性人格也是一种“坏脾气压抑者”,因为这种坏脾气压抑者“常常表现出乖僻的、爱争吵的、易怒的、尽找岔子的、恶意的、厌世的和怨恨的行为。而被动-攻击性人格也具有这些行为特征。
同年,赖克在研究性格类型时提出:“受虐狂者”这一亚类,认为被动攻击性人格可以归入该类,其依据是“受虐狂者”由于长期蒙受的苦痛体验,因此具有一种抱怨的倾向。这种抱怨的倾向不是借助施虐的行为表现出来,而是借助受虐的行为表现出来,这就决定他们用被动的挑衅行为来对待别人的期望或要求。
1969年,米隆为被动-攻击性人格勾勒了一个生物社会学习的框架。该框架所依所依据的不是攻击的“被动性”只是该人格障碍的表现形式,而矛盾心理的“主动性”才是该人格障碍的真正根源。为此,他提供了对这种综合症的诊断性标准:
1.易变的情感。例如,经常性的易怒,表现出乖僻心情,容易受挫,受挫时伴有爆发性的情绪。
2.行为上故意作对。例如,经常表现出被动攻击的、坏脾气的、挑剔的的行为,因暗中破坏别人的愉悦心境而感到满足。
3.不满的自我表象。例如,常常受人误解,未被人赏识,在别人眼里显得卑下;具有厌世的、不满的、对生活感到失望的特征。
4.缺乏规则的制约感。例如,用无法的方式表达转瞬即逝的思想和冲动的情绪;对外部刺激常引起变幻莫测和犹豫不习的反应。
5.人际的矛盾心理。例如,在社会关系中扮演冲突的和易变的角色,特别依赖默认和过分自信的独立;常因无法预示的和赌气的行为使与之交际的一方感到紧张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