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找回祈祷的力量》——献给与潜意识共舞着的铁匠们
  • 一楼只给造梦的铁匠们

    清明梦只是好玩吗?
    在梦里面做些什么好?
    清明梦里我们的所做所为对现实完全没影响吗?
    俺不是高手,对此没有答案您得自己去找,这篇文章的内容也只是个参考并非真理。
    本文较长,其间谢绝插楼,文中如有共鸣请去楼中楼发表观点,灌水、围观等尽量省省,不解释了。

    原文只见于台湾版,实在无法忍受竖排的现代文,突击几天搞定文字版。

    几千年来我们都用错误的方式许愿、祈祷,
    早已忘掉最原始的祈祷诰言,
    这种奥妙的语言能改变我们的身体、生命与世界。
    把祈祷内化成一种存在状态,而不是一种外在仪式。
    如此,我们才不会说得愈多,
    愿望却离我们愈来愈远。
    如果你已经习惯愿望落空,如果你曾经质疑祈祷的力量,
    就请回归古老传承的怀抱,
    重新发掘最原始且有效的祈祷方式。
      
    《找回祈祷的力量》
    让全宇宙一起为你祝福!
    SecretsoftheLostModeofPrayer
    本书简介
    在我们日常世界的感知能力之外,还存在着某种既神秘又令人安心的存在或力量。我们感觉得到它,相信它的存在并向它请求祈祷,你可能称它为神为上帝;现代科学也证实了宇宙中却是存在着这样的能量场。

    古老的传统早就教我们如何与它沟通,描述我们应该如何运用这股无形力量来疗愈身体、达到愿望。这种沟通的管道,就是祈祷。然而,真正的祈祷模式既不形诸语言,也不用跪拜,双手也不需合十或有特定的外在肢体表达,而是单纯地以一股清晰、强烈的感觉来传递,仿佛我们的祈祷已经得到了回应。透过这种无形的“语言”力量,我们的请求祝愿就能产生力量,获得回应。

    本书作者从1998年至2005年间前往西藏偏远的高山僧院,在那里发现了一种祈祷方式,并且从珍贵的《死海古卷》、《纳格哈玛地藏书》,以及北美洲印第安古老的传承中发掘与印证同样的伟大秘密,提供我们五个失传已久的正确祈祷要领,让我们的内在意念重新穿透宇宙,与无垠的能量场连接,让祈祷与宇宙同步感应。

    当生命的伤痛撕裂你的灵魂时,我邀请你进入每个人都依赖的美、祝福、失落的祈祷模式及深层的智慧之中。在这里,你将在那些悬而未决的事物中重新找到意义,并且寻得能引导你走向另一天的力量。

    不管你是经常或偶尔会因为恐惧及不确定感而惶惶不安,都可以在此寻得慰藉!

    目录
    A在开始祈祷之前
    A1知识是通往过去的桥梁
    A2世人共有的两个疑问
    A3伤痛、祝福、美与祈祷
    A4祝福是释放,美是转换器
    A5找回与宇宙的连接
    A6行天使的作为
    B要领一:不需要语言,请以感觉祈祷
    B1失落的祈祷模式
    B2感觉就是祈祷
    B3来自过去的神圣教诲
    B4“祈”雨
    B5以神之心梦想
    B6不说谎的镜子
    B7意识具有创造力!
    B8运用我们所知
    B9世界是一面镜子
    C要领二:学会原谅,也要学会释出伤痛
    C1上帝哪儿去了?
    C2我们能承受多少伤痛?
    C3平衡:并非众人称颂的那样
    C4从高潮中的高潮到低潮中的低潮
    C5灵魂的暗夜:察觉触动点
    C6最大的恐惧
    C7我们为何死亡?
    C8我们是永恒不朽的奇迹
    C9伤痛会致命?
    C10第一个百年最艰难
    C11我们必须感觉才能爱
    C12将伤痛转变成智慧
    D要领三:祝福是通关密码吗
    D1我们是地上的大使
    D2空无空间的奥秘
    D3祝福:情绪的润滑剂
    D4祝福的定义
    D5在祝福之前……
    D6一把古老的钥匙
    D7指引
    D7不断祝福!
    D8在失去中祝福
    D9转身不看也没用
    E要领四:在不完美的生命中看见完美
    E1美的奥秘
    E2美存在于你允许之处
    E3选择观看的角度
    E4一份奇特的美
    E5美的力量
    E6在他人遍寻不得之处找到美
    F要领五:创造自己的祈祷
    F1每个片刻你都在祈祷
    F2当祈祷不再有效时
    F3忆起我们的力量
    F4整合
    F5创造自己的祈祷  
    停顿同学排版辛苦了……这样看起来确实大体比较明确~
    提个建议,发去话场吧会得到更大的共鸣,这和那里的理论
    吸引力法则?改境?提个建议,发去话场吧会得到更大的共鸣,这和那里的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和吸引力法则道理相通
    A1在开始祈祷之前
    我们的内在拥有既美丽又狂野的力量——圣方济①圣方济的这句话,描述了存在于每个男人、女人和孩子之内与生俱来的奥秘与力量。苏菲教派诗人鲁米更进一步将这股力量的强度比喻成大桨,让我们得以在生命中推进。“如果你和我一起用灵魂来推动这支桨,”鲁米说,“创造宇宙的力量将进入你的力量的根源,而这股力量不是来自你的肢体之外,而是来自存在于我们内在的一个神圣境域。”②  
    ①编按,圣方济(St.FrancisofAssisi)1181~1226),天主教方济会创始人。②鲁米,(Rumi)是十三世纪伊斯兰神秘主义的重要诗人。引文摘录自(LovePoemsfromGod,TwelveSacredVoicesfromtheEastandWest英译本(PenguinCompass2002)。
    回复停顿思想:先顶再看
    A1知识是通往过去的桥梁
    透过诗篇,鲁米与圣方济都表达了某种超越日常平凡经验的事物。他们用当代的语言,提醒我们古人称之为宇宙最强大的力量,就是那股让我们与宇宙结合的力量。今日,我们称此力量为“祈祷”。圣方济在阐释祈祷时简单表示:“生命是祈祷的结果。”他说祈祷为我们带来生命,因为“它灌溉了大地和心灵”。

    知识是桥梁,让我们得以与每位先人连接。我们经过一个又一个的文明,从而,不论我们将过去的资讯保存得有多好,在我们为这些故事赋予意义之前,故事中的言语不过是“资料”而已。而为故事赋予意义,正是我们应用对过去的知识,使之转化为今日智慧的方式。

    譬如几千年来,前任保留了祈祷、祈祷为何有用,以及我们可在生活中如何运用等知识。我们的祖先在无数的庙宇和隐藏的坟冢中,透过至少五千年来几乎不变的语言和习俗,保存了祈祷的强大知识。然而,祈祷的秘密不在于祷词本身。正如电脑程式的力量,不只存在于撰写程式的语言一样,我们必须更深入搜寻,才能找到祈祷时等待着我们的真正力量。

    或许神秘主义者乔治葛吉夫③穷其一生追寻真理,找到的证实这股力量。他从寺庙到村庄,跟随过一位又一位老师,追寻着古老线索多年后,来到深藏于中东山区一座秘密的僧院。僧院中一位大师给了他一段鼓励的话,使他的追寻有了价值,大师说:“你已经找到了能使心的渴望成为你存在现实的条件。”我不得不相信祈祷是葛吉夫发现的条件之一。

    要释放出圣方济所谓的内在“美丽又狂野的力量”,并找到能使心的渴望成为现实的条件,我们必须先了解我们与自己、世界和上帝的关系。透过来自于过去的语言,我们已得到如何做到这一点的知识。纪伯伦在《先知》(ThePropher)一书中提醒我们,他人无法教导我们自己已知的事物。我们的内在理所当然已潜藏着一股必要力量,以便于成就我们之所以存在的那股原力沟通。然而,要做到这点,我们必须先认识自己实际上是谁。  
    ③编按,乔治一葛吉夫(GeorgeGurdjieft,1870~1949)是二十世纪的灵性大师,父亲是希腊人,母亲是亚美尼亚人。年轻时与朋友组成真理探脸队,用尽一切方法寻找古代智慧,足迹远至印度、西藏、阿富汗、北非等地、后来整合所学,建立教学体系,帮助人们了解生命的实相。
    A2世人共有的两个疑问
    人类学先驱路易士李基④有回被问及,为何寻找人类存往的古老证据对他来说如此重要。他回答:“缺乏对我们是谁、从何而来的了解,我不认为我们能真正地进步。”我相信李基所言不虚,而且真确到让我把成年生活大都花在追寻我们是谁,以及了解过去的知识如何能帮我们成为更好的人,创造更好的世界。

    我对人类过去奥秘的追寻,让我的足迹遍布在地球的每一大洲,除了南极洲之外。我从开罗和曼谷这般庞大的城市,旅行到秘鲁与玻利维亚的偏远村落,从西藏喜马拉雅山区的古老僧院走到尼泊尔的印度庙宇。在体验各种文代的期间,我护现了一个主要讯息,那就是这个世界的人们已经受够了以磨难和不确定性为主流的二十世纪生活。他们已准备好迎接和平及明天会更好的承诺。

    尽管表面上,我们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各自不同,但深入来说,我们都在追寻相同的事物,也就是一片可称之为“家”的土地、能养活家庭的方式,以及对自己和子女更好的未来。在这同时,各个文化的人们一而再地直接或透过翻译,追问着我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很简单:“这个世界到底发生了什麽事?”
    第二个问题是:“我们要怎麽做才能改善现况?”
    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似乎就藏在我们对今日的祈祷传统以及过去最古老珍贵的精神传承之中。
    四百年前,在北美洲的西南部沙漠高原上,纳瓦霍族⑤的智慧守护者在面对来自地球、自然及周遭部落的考验时,透过值得大家永久典藏与终身学习所经历的干旱、烈日及饥荒,理解到他们必须学会驾驭自己内在的痛苦,才能忍受外在世界的严酷环境。他们若要生存,就必须学会这麽做。

    他们深刻经历过最痛苦的磨难后,也发现到同样的考验也揭露了他们最大的力量。存活下来的关键在於:完全投入生命的挑战,而且不在经历中迷失自我。他们必须在内心找到一个“锚点”——能为内在带来力量以承受考验,以及对更好的日子终将来到的信念。他们从这个力量所在出发,带着信心去冒险、改变生活,并试图了解他们所在的世界。

    我们今日的生活,或许与美国建国前几世纪漫游在北美西南部沙漠高原的勇者相去不远。虽然物换星移,情势有所改变,但我们仍处在各种使信念动摇的情境中,测试着我们情感的极限,挑战我们要克服伤害我们的一切。在这个充斥着无意义的憎恨,以及不可胜计的失败关系、破碎家庭与威胁整个社会存活条件的世界里,在这个许多人描述为“几近崩溃”的世界里,我们的考验是要在每一天找到能在和平、喜悦和秩序感中生活的方式。

    纳瓦霍族以古老智慧特有的说服力,描述了一种生命观——勇於承受与担当即将发生在我们身上的苦难或事物。这份祷词称为“美的祈祷”,确实用词在每份纪录、每个故事中各有不同版本,但我们可以透过三行简短的词句来分享祈祷的精神。纳瓦霍族的长老透过短短不到二十个字,传递了他们精进的智慧,提醒我们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的连结,而这是现代科学才刚开始认知到的。

    祷词分为三个部分,每一部分都为我们改变身体的化学作用及影响世界量子可能性⑥的力量,提出洞见。这份祷词透过最简约的形式,所要表达的已不言而喻。纳瓦霍语说道:“Nizhonigoobiliina.”粗略翻译如下:

    与之而生的美,依之而生的美,藉之而生的美。⑦
    虽然铸词的作者早已不可考,但透过这些祷词的单纯性,似乎能让人在一切几尽无能为力时还拥有重生的希望。在除了文字、别无他物的祷词中,藏着解决人类最大谜题的关键,而那谜题就是:我们该如何在生命的伤痛中存活下来?与其消极地躲开一切能为每天带来意义的情境,美的力量与祈祷的力量让我们能纵身投入所经验的一切,明白我们可能承受的伤痛是暂时的。纳瓦霍族透过“美的祈祷”,找到了面对世间苦难时需要的力量、慰藉与方法。

    当我们与世界的关系日渐偏离时,像美国西南部的纳瓦霍族、西藏增侣等古老的传统中究竟还保留了哪些让我们得以保全的秘密?他们的时代具备了怎样的智慧,可用来帮助我们在这个时代成为更好的人,创造出更好的世界?  
    ④编按,路易士李基(LouisLeakey,1903~1972),英国古生物学家与人类学家⑤编按,纳瓦霍(Navajo)印第安人是美国亚历桑那州的一支原住民族,是北美洲现存最大的一支原住民族群。
    ⑥编按,在量子力学里,最基本层次的物质并不是固态及稳定的,更像是飘忽不定的东西,充满无限的可能性、并且认为意识可以影响及改变物质⑦撷取自与布鲁斯雨果(BruceHucko)的访谈。
    A3伤痛、祝福、美舆祈祷
    我们在先人的知识中找到隐藏的智慧,赋子我们祈求疗愈及和平的力量。从古老的诺斯底⑧及犹太爱色尼苦修派⑨文字,到全美洲的印第安传统,伤痛、祝福舆美,都被视为是从巨大考验中存活下来的关键。而所指的祈禧是一种语言,让我们能将生活经验所学到的教训应用在生命课题中。

    从这个角度来看,“智慧”舆“伤痛”是相同经历的两端,是同一循环的开始舆完结。伤痛是我们内在的深层情感,是我们回应失去、失望或是冲击的一种本能反应;而智慧是我们疗愈伤痛的一种历练。我们藉由在痛苦经历中发现新的意义,来将伤痛转化为智慧。祝福、美舆祈祷,则是用来转化的工具。

    二十世纪的基督教牧师山谬尔修梅克(SamuelShoemaker)以充满诗意,且简约得可能误导众人的一句话,描述了祈祷对创造改变的力量。他说:“祈祷可能无法为您改变事情,但肯定能改变您封事情的看法。”虽然我们无法回到过去,去消除最初令人觉得伤痛的原因:但我们确实有力量去改变失去所爱、违背承诺的冲击以及种种失望对自己的意义。如此一来,即便是在我们最伤痛的时刻,也能打开那扇大门,步上通往具疗愈力量的和解之道。

    如果对智慧与伤痛之间的关系缺乏认识,我们承受的痛苦将会显得毫无意义,甚至残酷,而且还会使痛苦不断循环,折磨持续不断。然而,我们要如何使自己有足够的时间远离伤痛,以便从过程中找到智慧?当我们经历了一些几小时前根本连想都没想到的失去、背叛而心烦意乱时,又要如何去找到一个情绪出口,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让心中能够接纳其他感受?而这就是祝福力量登场的时候。  
    ⑧编按,诺斯底教派(Gnostics)是西元一世纪时一个重视灵知及神秘直觉的基督教派。⑨编按,爱色尼(Essenes)活跃的时间是西元前一世纪及西元一世纪,爱色尼的意思是敬虔、圣洁。该派教徒定居於耶路撒冷东方的死海附近,主张生活要守律法、禁欲,著名的死海古卷即为他们所传。
    A4祝福是释放,美是转换器
    “祝福”是古老的秘密,使我们能从伤痛中获得解脱,为我们争取时间找到其他感受来代替伤痛。富我们为伤害自己的人或事给予祝福时,我们就暂时中止了痛苦的循环。不管中止的时间只是一瞬间或持续一整天,其实都无碍。就在这段祝福期间,开始了我们的疗愈之路,让我们能够继续前进。关键在于,在祝福的这段时间,我们获得了释放,从伤痛中解脱出来,足以使伤痛以外的其他事物进入我们的心灵舆心思之中。这某种事物,就是“美”的力量。

    最神圣而古老的傅承提醒了我们,不轮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诠释一切事物,美都存在于万物之中。美已被创造成形,且永远存在。尽管我们可以修正周遭环境、创造新的关系、迁居到另一地,藉此满足我们封平衡舆和谐千变万化的想法,但造就美的建筑基础早已存在。

    美不谨谨是封赏心悦目之物的欣赏,睿智的传统对美的描述更是一种触及我们的心灵、心智与灵魂的经验。就算是生命中“最丑恶”的片刻,若能从中感受到美,这种能力或许能让我们升华,并足以为自己的伤痛赋予新的意义。藉此,美驱使我们投入新观点;然而问题是,在我们注意到美之前,美似乎一直在蛰伏状态中,唯有在我们邀请美进入生命时,美才会苏醒过来。  
    A5找回舆宇宙的连接
    我们生活在以经验为主的世界中,这个世界藐视我们的感受力,将我们推向自己可以接受的理性舆关爱者的底线。面封国界之外的战争舆种族屠杀,以及因为社群差异而产生的憎恨,我们如何能感受到和平舆疗愈的情感?我们若想要超越现处的情势,显然必须找到打破伤痛→磨难→愤怒→憎恨循环的方式。

    古老传统以古老的语言,为我们留下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准确指示!他们透过这些言语提醒我们“生命”正是反映了我们内在真实状况的镜子,不多也不少。要体验我们的生命为美或苦,端视我们在每一天的每一刻,于内在成为这些特质的能力。愈来愈多的科李证据证实了这项智慧的可信度,以及每个人对这个世界的疗愈或苦难所扮演的强而有力的角色。

    二十世纪末,实验证实我们处于一个使我们舆世间事件相互连接的能量场中。这个能量场的名称不一,如量子全像圆(QuantumHologram)或上帝之心(MindofGod)等称呼,而研究显示透过这个能量,我们内在的信念与祈祷将会被传递到我们周遭的世界。科学和古老传统给了相同的建议:我们必须在生活中体现我们想要在这个世界里经历的状态。我们找到了一种失落的祈祷模式所需要的指导可帮我们做到,而这项指示隐藏在今日地球上最偏远、与世隔绝的地点。

    一九九八年春天,我有幸前往西藏中部的寺院,展开为期二十二天的朝圣之旅,寻找一种被遗忘已久的古老祈祷模式一一种对万物一体的场域传达讯息的语言。寺院中的僧尼与我分享进行这种祈祷的指导,这种祈祷模式在早期基督教会於第四世纪编辑圣经后⑩,就在西方世界失传。这种经世界屋脊的人们保留在文字及传统中的祈祷模式,既无语言也无外在的表达方式,完全以感觉为基础。

    更具体的说法是,这种失落的祈祷模式邀请我们去真实感受,以一种祈愿已经获得回应般的感受来祈祷,而非在无能为力与有所求时,才向更崇高的力量祈求协助。近年来,研究显示,事实上,正是这种感受的特质,能向与我们连结的能量场表达我们的祈愿。透过“感受”的祈祷,赋予我们能力去参与生活及关系中的疗愈,也参与我们的身体及这个世界的疗愈。  
    ⑩西元三二五年,神圣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召集早期基督教会组成议事团,选辑了部分福音书成为沿用至今的《圣经》内容,当时被删减的福音书共有二十五部。二十世纪,考古学家发现的《死海古卷》及《纳格哈玛地》等藏书,使我们得以一窥部分“失落”的圣经福音书,其中有些在西元三二五后就不曾面世。
    A6行天使的作为
    要运用这种祈祷模式,关键在于能认知到美、祝福、智慧舆伤痛隐藏的力量。在我们感受、学习、释放并从生命中最深刻的伤痛中升华的这个大循环中,每个要素都扮演了必要的角色。在一份佚名的经文中,记录了耶稣在近两千年前的教诲,提醒我们改变世界的力量,以及改变阻挡于我们舆该力量之间一切障碍的力量,就存在于我们的内在。他如此简单地说:“身为人类”最困难的事情是怀有天使的思想……行天使的作为。”⑾

    祈祷是上帝和天使的语言。我们也被赋予这种语言,以便运用智慧、美舆恩典来疗愈生命中的伤痛舆苦难。而要让自己使用这种宇宙共通语言的能力,可能是我们生命中最大的挑战。在这同时,这也是我们最大的力量来源。当我们毫不质疑地知道自己已经说着祈祷的感受语言时,我们便唤醒了那无法遭偷盗、遗失或夺取的自我。这就是失落的祈祷模式所藏的秘密。  
    参见《爱色尼派和平福音》(TheEsseneGospelofPeace),爱德蒙波尔多杰克利(EdmondBordeauxSzekely)编译。
    B要领一:不需语言,请以感觉祈祷
    那股原力创造了难以想像的辉煌及不可思议的荣耀,
    它己在我们内在寻得庇护所,并将遵从我们的命令。
    ——圣佳琳(St.CatherineofSiena)
    有某种束西在“那里”。就在我们日常世界的感知能力之外,存在着某种既神秘又令人安心的存在或力量。我们谈论它,感觉到它。我们甚至在未了解它究竟为何之前,已经相信了它的存在并且向它祈祷!

    古老传统早就已经知道它的存在,并以“创世之网”(WebofCreation)或“神之心”(SpiritOfGod)等各种名字称呼它,也知道要如何将它应用在生活中。他们以自己当代的语言,为后世子孙留下详细指示,描述我们该如何运用这股无形力量来疗愈身体与关系,为世界带来和平。今天,我们知道连结这三者的语言,即是“失落”的祈祷模式。  
    B1失落的祈祷模式
    不同于我们过去所惯常使用的传统祈祷方式,这种祈祷模式没有语言。它是以人类情绪的无声语言为基础,邀请我们感受恩典及感谢,仿佛我们的祈祷已经获得回应。古人相信我们能够透过这种感受的特质,直接触及到创世的力量——神之心。

    二十世纪的现代科学重新发现了“神之心”,这是一种不同于所有其他能量形式的能量场。它似乎无所不在,似乎从时间的起点就一直存在着。量子物理学之父马克斯普朗克①说道,这个能量场的存在暗示了某种伟大的智能是物质世界存在的原因。“我们必须假设在这股力量之后,存在着某种具有意识及智慧的心智。”他简单地下了结论:“这个心智是所有物质的母体(matrix)②。”现代研究则以诸如统一场域(UnityField)等其他术语来称呼此一场域,并证实了普朗克所说的母体确实具有智能。正如古人所指出的,这个场域会对人类的情绪产生回应!

    不论我们如何称呼它,也不论科学与宗教如何定义它,显然有某种东西在那——是力量,是能量场,或是存在,这都是个“强大的磁铁”,能不断将我们拉向彼此,使我们与更崇高的力量连结。得知这股力量的存在后,我们能以对生命有意义且有效的方式与它沟通,是相当合理的推论。最后,我们可能会发现能疗愈我们最深沉的伤痛,并为国际间带来和平的这一股力量,也是整体人类存活的关键。

    西元二〇〇〇年所进行的全球性普查,被视为有史以来对世界现况最精准的纪录。在这份揭露我们这个全球大家庭的各种令人信服的统计资料中,最显著的一项资料是我们几乎都有一个共通感觉,那就是我们的存在是有意义的,而且我们并不孤单。世界上超过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口,都相信有更高力量的存在。这些人当中,超过半数的人将那股力量称为“上帝”。

    如今,更重要的问题并非是否有某种东西在“那里”,而是它对我们的生命有何意义。我们该如何与这么多人所相信的崇高力量交谈?几千年前描述这项自然秘密的古老传统,也为我们回答了这个问题。如你所预期的,使我们与上帝连结的语言,也存在于我们所共有的普遍经验之中,那是感觉与情绪的经验。

    当我们专注于心中某种感觉时,我们正在使用的,其实是在今日普遍印行的圣经在四世纪被编辑后,就被大幅遗忘的一种祈祷模式。要以感觉作为祈祷的语言,关键就在于了解祈祷如何运作。而我们在今日地球上最偏远孤立、最不受现代文明干扰的庇护所中,找到了保存得最好的范例,教我们如何与世间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口都相信的存在力量沟通。  
    ①编按,马克斯普朗克(MaxPlanck,1858~1947),德国理论物理学家,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的发现开启了量子力学的研究。②普朗克于1917年于意大利佛罗伦斯的一场著名演讲中,以这段提及自然界无形之力的陈述震惊世人。在量子物理学于实验堂中证实统一场域存在的八十年前,就提出了这项洞见。
    B2感觉就是祈祷
    我刚听到的话,令我震惊不已。两膝下方石头地板的寒意,穿透了我在这天早晨穿着的两层衣物。西藏高原的每一天既是夏天也是冬天;高海拔阳光直接照射时,这里是夏天;当阳光消失在喜马拉雅山崎岖山头,或消失于环绕在我四周的寺院高墙时,就变成冬天。感觉上,我的皮肤冻得就好像与膝下这些古老石板直接接触一样,但我不能离开。因为这里,正是我邀请其他二十人和我一同步上旅程跨越半个地球的理由。这一天,我们来到今日地球上最偏远、与世隔绝、壮观且神圣的知识之地——西藏高原的寺院。

    我们花了十四天让身体适应超过海拔四千八百公尺的高山气候,坐上手凿的驳船跨越酷寒的河川,还搭了好几个小时的中国老旧巴士。我们戴上口罩过滤车底扬起的灰尘,默默地凝视着彼此。尽管巴士看起来就和寺院一样古老,我们的翻译坚称它并没那么老旧!我们抓紧四周的座椅,有时也紧握着彼此的手,神经紧绷地行经已遭冲刷消失的桥梁和荒凉无径的沙漠,体内五脏六腑几乎就要震出体外;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在此时此刻来到这里。暖不暖和不是关键,今天是得到答案的日子。

    我全心全意看着眼前这位盘坐着、美丽且看似永恒的僧人的双眼。他是寺院的住持。透过翻译,我问了他在这趟朝圣之旅中,我对每位僧尼提出的同一个问题:“当我们看着你们祈祷时,你们在做什么?当我们看着你们一天诵经十四到十六小时,看着你们摇铃、击磬、打锣、敲钟、打手印、持咒时,你们的内在发生了什么事?”

    当翻译传达了住持的回答时,一股强烈的感受传遍了我全身,我于是知道这正是我们来到此地的原因。住持回答:“你从未看见我们祈祷,因为祈祷是看不见的。”他调整了脚下厚重的羊毛毯,继续说道:“你看见的,是我们用来创造内在感觉的作为。感觉即祈祷!”

    如此明晰透彻的答案让我大为震惊。他的话呼应了两千多年前古诺斯底和基督教传承的观点。正如住持所建议的,圣经约翰福音(如第十六章第二十四节所述)的早期翻译,要我们透过处在渴望已获得满足的“感觉”中,赋予祈祷力量:“不带隐藏动机地请求,让回应包围着你。”要使祈祷获得回应,我们必须超越经常伴随着正面渴望而来的质疑。在《纳格哈玛地藏书》③中,记录着耶稣在一段关于克服这种极端力量的简短教导后,提醒我们,当我们以这种方式祈祷,并且对山说:“山,移开吧。”山将会移开。④

    假使这份智慧在如此漫长的时间中始终如一,那么就算是今天,也一定对我们有效!寺院住持和古卷以几乎一模一样的语言,描述了遭到西方世界遗忘已久的祈祷模式。  
    ③编按,纳格哈吗地藏书(NagHammadiLibrary),这一批藏书发现于埃及的纳格哈玛地小镇,包括福音书及诺斯底教派的经书抄本。④见《多马斯福音》(TheGospelofThomas),纳格哈玛地藏书。JamesM.Robinson编,Clarernont,California(HarperSanFrancisco,1990),p.137。
    B3来自过去的神圣教诲
    祈祷可能是最古老与最奥秘的人类经验之一,也是最私密的经验。早在祈祷一词出现在灵性修行文献之前,最古老的基督教及诺斯底传承使用了交融(communion)等用词来描述我们与宇宙无形力量交谈的能力。每个人的祈祷都是独一无二的。有人说,有多少人祈祷,就有多少种祈祷方式!

    如今,现代研究祈祷的人将祈祷分为四类,认为这已经涵盖了我们所有的祈祷方式。这四项分类不具特定顺序,分别为:(1)口语式或非正式祈祷;(2)请愿式祈祷;(3)例行性祈祷;(4)静心冥想式祈祷。⑤研究者建议我们在祈祷时,使用四者其中之一或自行组合。

    虽然这些说明都相当不错,而且每种祈祷似乎都管用,但这份清单一直缺少另一项祈祷模式——第五种祈祷模式,也就是所谓的“失落的模式”,就是纯粹以感觉为基础的祈祷,不是在我们无助时,才向崇高力量求助的祈祷。以感觉为基础的祈祷承认我们有能力与百分之九十五的世人所相信的智能沟通,并且参与产生成果的过程。

    这种祈祷模式既不使用语言,双手也不用摆成特定姿态,或有任何外在肢体表达,而是单纯要我们感觉一股清晰、强烈的感受,仿佛我们的祈祷已经得到了回应。透过这种无形的“语言”,我们参与了身体的疗愈、参与了亲朋的富足、也参与了各国和平的成形。

    有时候我们可能看见这种祈祷模式,却未能认出显现在眼前的究竟为何。例如在美国西南部地区,有人在沙漠中筑造了古老石造结构当作“礼拜堂”,作为分享智慧、提供祈祷处所的神圣空间。这些圆形的石造建筑被称为地下会堂(kiva),它们有时深埋在地底下。某些地下会堂的墙面上有蚀镂、雕凿或绘画,透露出原住民传统如何使用失落祈祷模式的线索。

    在美国新墨西哥、科罗拉多、犹他及亚历桑那这四州交界附近,在重建后的地下会堂内部还保留着长久以来覆盖在石块建筑表面的灰泥。我们还可以看见轻轻蚀镂在灰泥上的模糊图像:雨云和闪电笼罩着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玉米田。在其他墙面上,还绘着满是赤鹿和麋鹿等野生动物的河谷。古代艺术家透过这种方式,记录了失落析祷模式的秘密。

    在祈祷的场所中,祈祷者让自己置身于想在生命中体验的那些事物的影像之中!这和我们今日在教堂中看到奇迹及耶稣复活的彩绘并无两样,这些影像启发祈祷者在祈祷中感觉祈祷已经获得回应。对祈祷者而言,祈祷是一种全身体验,身体的所有感官全都投入。  
    口语式祈祷是以日常用语说出的非正式祈祷。例如:“亲爱的上帝,只要这一次我能在油表降到空之前找到加油站,我发誓以后绝对不会再让油箱见底。”
    请愿式祈祷是对诸神的请求,例如:“万能的上帝,此刻我要请求完美的疗愈,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使疗愈能具体实现。”
    例行性祈祷最为人所熟悉,这类祈祷往往会发生在一天或一年中的特定时间,以特定的祷词说出。
    有些人会将静心冥想与祈祷分开,认为祈祷是对神“说话”,而静心冥想则是“聆听”神。在静心冥想时,我们通常会察觉到某种神圣的存在蔓延于世间与自身之内,并且运用各种宗教方式来体验这股存在对生命的意义,以及如何驾驭这股存在。
    B4祈“雨”
    我对祈祷的这个原理如何运作的所有不确定感,都在一九九〇年代初期的某一天消失了。那段时间,新墨西哥州的高原沙漠经历了严重干旱,我的原住民朋友大卫(非真名)邀请我一起到古老的石堆圆环中“祈雨”。一天早晨我们在约定地点碰面后,我跟着他走过覆盖着十万亩高原沙漠鼠尾草的河谷地。走了两小时后,我们来到一处大卫在此之前造访过多次且非常熟悉的地点。这是个由石头排列成的圆,圆中还有用石头排列成的完美直线和箭头等几何图形,一切都还维持着很久以前建造者摆放的模样。
    “这是什么地方?”我问他。
    “这是我们来这里的原因。”大卫笑着对我说。“这个石堆圆环是个药轮(medicinewheel),从我族人有记忆以来它就一直在这里。”他继续说道,“药轮本身并没有力量。它只是负责为启动祈祷的人提供一个专注的场所,你可以把它想像成是一张地图,是介于人类与世界原力之间的地图。”大卫预期到我接下来要问的问题,便接着描述他从小时候就开始接受这个地图语言的教育。他说:“今天,我要步上前往其他世界的古老路径。我将从那些世界中执行我们今天来这里的目的。今天,我们要祈雨。”
    我接下来所目睹到的,完全出乎意料之外。我仔细看着大卫脱下鞋子,光着脚丫轻轻地踏入了圆环中,接着他先向四个方位及所有的祖先敬拜。然后慢慢地将双手摆在面前,做出祈祷姿势,闭上眼睛,动也不动。他完全无视于沙漠正午酷热的阳光,他的呼吸缓慢到几乎无法察觉。过了片刻后,他深呼吸了一口气,睁开眼看着我说:“走吧。我们的任务完成了。”
    我预期会看见某种舞蹈,至少也要来点唱诵,因此非常惊讶他的祈祷这么快地展开又结束。“已经好了?”我问他,“我还以为你要祈雨呢!”
    大卫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帮助许多人了解这种祈祷的关键。他坐在地上绑着鞋带,同时面带微笑抬头看我。他答道:“我是说我要祈雨,但假使我是为了雨而祈祷,那绝对不会有用。”当天稍后,大卫解释了他这句话的意思。
    他开始解释部落长老如何在他小时候教导他祈祷的秘密。他说,关键在于当我们请求某事将要发生时,我们就会赋予相反的力量。例如,为了疗愈而祈求,就形同赋予疾病力量;为了雨而祈求,就是赋予干旱力量。他说道:“持续为了这些事物请求,只会赋予我们想要改变的事物更多力量。”
    我经常想起大卫的话,以及这对我们今日生活的意义。例如,假使我们为了世界和平而祈祷,同时对于导致战争的人,乃至战争本身充满了愤怒,我们可能在不慎中为这些导致相反于和平的条件火上加油。如今世界上有半数国家处在武力冲突中,我经常好奇每天数百万件为了和平而做的祈祷,到底产生了什么作用,然而只要观点稍微转移,或许就能改变这个法则。
    我回看着大卫问他:“如果你刚刚不是为了雨而析祷,那么你做了什么?”
    他回答:“很简单,我开始去体验我对雨的感受。我感觉到雨落在身体上,还体验到下了许多雨后,双脚陷在村中广场泥巴里的感受。我闻到雨落在村里泥墙上的味道,也体验到因为雨量丰沛而能走在及胸高的玉米田中的感受。”
    大卫的解释非常合理。他投入所有的感官感受,包括思绪、感觉及情绪等使我们与其他生物有所不同的隐藏力量,还有嗅觉、视觉、味觉及触觉等使我们与世界产生连结的感官感受。在祈祷中,他运用了能向自然“表达”的强力古老语言。他接下来的解释触动了我的科学心智,让我真正产生共鸣。
    他解释完雨的祈祷后,接着描述了感谢与感激等感觉能使祈祷得以圆满,就像基督教的一句“阿门”一样。大卫说他不是为自己所创造的表达谢意,而是为有机会参与创造过程而心怀感激。“我们透过感恩,尊重所有可能性,并于此同时将自己的选择带到世间。”
    研究显示,正是这种感恩与感激的特质,促使维护生命的强力荷尔蒙得以被释放到体内,强化我们的免疫系统。经由连结所有造物的神秘物质管道,量子效应要传送到人体之外的,正是我们体内的这些化学变化。在流传已久、如此单纯的知识中,大卫分享了这份精致的内在科技,也就是失落的祈祷模式的智慧。
    假使你还没试过,此刻我邀请你亲自尝试这种祈祷模式。想着某种你希望能在生活中做到的事,任何事都行;可能是你或某人的身体需要得到疗愈,或是家人的富足,或是找到完美伴侣共享生命。不论你想的是什么,不要直接祈求让所求出现在生命中,而是要把愿望当成已经发生般地感受它。深呼吸,感受祈祷的圆满性,在每个细节、每个方面都获得满足。
    现在,为祈祷已得到回应心怀感激。注意到从感恩心情中所浮现的放松与解脱感,这与寻求协助时所出现的渴求与渴望不同!放松与渴求之间微妙的差异,正是让请求不同于接受的力量。  
    和《与神对话》里说的完全一样~
    B5以神之心梦想
    愈来愈多的发现证实了某种过去不为人知的能量形式确实存在,这或许能解释大卫这种祈祷方式为何能够奏效。这种微妙能量场的运作方式,与我们通常习惯测量的能量不同。虽然这不全然是电力或磁力,但这些熟悉的力量是统一场域的一部分,而统一场域显然包容了万物。由于我们对此一场域的认知仍非常陌生,科学家尚未能提出一个统一名称。在研究报告及书籍中,它的名称不一,包括量子全像图、自然之心到神之心等各种名称都有。但不论我们决定如何称呼它,这股能量似乎是我们用来雕琢生命事件的活画布!

    科学家有时为了帮助人们在视觉上理解这个场域的模样,而将它描述成一张用万物等基本纤维紧密织成的网,亦即“上帝的心毯”。在诸多定义这个能量场域的方式中,我认为最有帮助的方式,是将它想像为生活在空无之中的“东西”(stuff)。当我们看着自己与他人之间的空间,或者任何事物之间的空间,并且认为这空间是一片空无时,这个场域就在那里。不论我们想像的是旧式原子模型中的核子与第一层电子之间的空间,或是星辰与星系之间看似空无的浩瀚距离,空间的大小对此并无差异。那场域就在空无中。

    如今,对于此一场域的现代认知,使我们能在科学对话中有个能理解灵性智慧的语言和脉络。例如,有人相信这个场域就是古人所谓“天堂”的所在,是人死后灵魂的去处,是入睡时做梦的地方,也是意识的原乡。

    连结所有万物的能量场,它的存在改变了科学家百年来对于世界的想法。一八八七年著名的米克森与莫尔里实验成果⑥,使科学家得到世间发生的事物之间并无关联的结论,也就是某人在世界的一方所做的事情,对于世界另一方的他人并无影响。如今,我们知道这并不正确。透过包容了整个世界的能量之毯,我们全都以某种我们才刚要开始了解的方式相互连结。  
    ⑥米克森—莫尔里(Michelson-Morley)实验,是为了一劳永逸地证实是否有某种神秘物质包覆着所有万物、连结生命中所有事件而进行的一个实验。虽然实验的想法非常创新,但实验结果受到各种诠释与争议。
    这实验有点像是把手指高举到头上,测试风的存在,因为没有感觉到风,就得出空气不存在的结论。实验之后,物理学家据此推论“乙太”不存在,因此发生在某处的事件对世界其他地方并无影响。如今我们知道事实并非如此。
    B6不说谎的镜子
    古老的智慧告诉我们这个场域除了连结万物之外,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应内在经验的外在镜面。这个场域是会悸动、闪耀且活生生的物质,并且具有某种回馈机制。万物透过这个场域,以关系、事业和健康等形式反映出我们内在最深处的感觉与思绪。在这面镜子中,我们看见的是自己真实的信念,而不是我们想要相信的事物!

    想在视觉上理解这面镜子的运作方式,我有时会想起科幻电影《无底洞》(TheAbyss)中的“活”水。在黑暗未知的海床深处,一种神秘的海底生命现身在孤立无援的深海探险船舰上(我只会简单描述,以免你还没看过电影就坏了你看的兴致)。这种如外星生物般的非实体能量必须透过某种实体物质来表现自己,因此它选择海底最丰沛的媒体,也就是海水。它化身为有智能却无止尽的水柱,来到失去动力的船舰上,蜿蜓穿梭于通道与闸门之间,找到聚缩于一室以节省能源的船员。

    在此出现了镜面的意象。当这水体形状的生命体自地板升起,抬起水柱末端平行直视着船员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当某个船员看着水柱末端时,它就反映出船员当下一模一样的面容。船员的脸微笑,水柱也微笑;船员大笑,水柱也反映出那样的面容。这道水柱只是单纯地对面前的人反映出他当下的模样,不会加以评判,也不会试图强化或改变现前的模样。

    “神之心”的场域似乎正是以这种方式运作,它涵盖了我们内在模样的映像,以及我们展现于外的自己。
    西藏住持说:“感觉即祈祷。”这和北美原住民以及基督教、犹太教传统大师们的教导一致。我心想:多么强而有力!多么美丽!多么简单!感觉才是“神之心”认得的语言;感觉是大卫用来邀请雨下降在沙漠的语言。这是一种非常直截了当的方式,我们往往很容易就误以为这个原理应该要比实际所需更复杂才是;这也解释了为何我们会完全错失了这种祈祷方式。  
    B7意识具有创造力!
    这个场域,只是单纯地将我们的感受反映在我们的生活经验中。两千五百年前的古文字,精确地描述了这个智慧,也指出此一智慧比记录它的书页更古老。例如,《爱色尼派和平福音》(TheEsseneGospelofPeace)说道:“我的子女,你知道你既非地球,也不是居于其上的一切,而是天父王国的映像(reflection)吗?”⑦一如石头投入水中后会产生放射状的波浪,我们有时无意识的思绪、感觉、情绪和信念,同样会“扰动”这个场域,而成为我们生活的蓝图。

    我们往往会因为这个原理只用几句话去解释而半信半疑。然而,古人不需要一堆科技术语或含糊其词的科学讨论,就能领略这其中的简单道理:日常生活的事件与我们感受的性质直接有关。这深奥智慧的透彻清晰,将健康与和平的责任抽离了“机率”和“厄运”的范畴,而把这些责任放在我们手中。

    虽然某种智能场域的存在并不是什么新概念,但现代的物理学家为此概念赋予了更高层次的考量与主流接受度。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家约翰惠勒博士(JohnWheeler)与爱因斯坦同年代,他对这个连结万物的能量场所做的物理诠释可能是目前最好的。我记得读过一篇他在二〇〇二年一场大病后接受采访的文章。当他被问到此后的工作方向时,回答他将这场病及复原视为一个机会。这个机会是个触媒,使他想要专注于某个困惑他许久的问题。

    采访者问他:“那是什么问题?”惠勒回答说,他此后打算致力于了解意识与宇宙之间的关系。在传统物理世界中,这段声明足以撼动已知理论,使已作古的现代物理教科书之父们从坟墓中爬出来!历史上,与意识有关的概念,绝对不会和宇宙的组织结构一起出现在同一个句子里。

    然而,惠勒并未就此打住。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详细阐述了自己的理论,进一步认为意识不只是宇宙的副产品。他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参与式”的宇宙。“我们是一个持续发展中的宇宙的一部分。”他说:“我们是观看着自己,建造着自己的一片片微小宇宙。”惠勒这项叙述隐含的意义非常广大。他以二十世纪的科学语言,重述了千年前的古老传统所描述的:负责创造的是意识!

    当我们为了寻找宇宙极限而窥探宇宙,或凝视着原子的量子世界时,窥视举动本身创造了供我们观看的事物。意识期待看见某物的心态,也就是有某种东西可看的感觉,就是在创造。

    比起二十世纪(以及今日的二十一世纪)受崇敬的科学家约翰惠勒,古籍对“我们透过一个重要却经常受忽视的观察细节进行创造之实”的这个概念有更详细的解说。古籍记载我们在观看时的信念品质,决定了意识所要创造的事物。换句话说,当我们透过分别心、愤怒、伤痛和憎恨的镜片去观看自己的身体和世界时,量子镜面将会以家庭失和、身体疾病及国家间的战争来反映出这些感觉。倘若真如大卫和寺院住持所说,感觉即祈祷,那么当我们为了想让某事物发生而祈祷时,当下传达出的感觉是那个事物并不存在生命中,因此我们所做的,其实与自己的祈求正好背道而驰。

    反过来说,假使我们从同理心、感激、智慧与爱的角度来观看自己时,这些将会是我们可预期看见的映像,也就是家庭与社群的相互支持与关爱,国家之间的和平与互助。其中的种种可能性可想而知……  
    ⑦这段强而有力的声明,提醒我们世间的有形物质都源自于另一个无形的造物领域。我们视为关系、健康、疾病、和平及战争的一切,只不过是发生在所谓“次元”或古人所谓“天堂”的更高层次的投影。Szekely,TheEsseneGospelofPeace,Book2,p.45。
    B8运用我们所知
    这种中立及参与式的宇宙原理,或许能够开始回答许多人问过的问题:“假使祈祷如此有力量,那么为何我们似乎愈是祈祷和平,情况就愈是恶化呢?”在不带偏见或评判的状态下,我们在不安世界中所目睹的混乱,是否单纯只是此一场域对我们认为和平不存在的信念所做出的反射影像呢?亦即“请让和平降临”的呼求是以混乱的形式反射回来?若是如此,那么真正的好消息是我们对于这面镜子运作方式的新了解,可以鼓励我们改变对此一场域要说的话。

    这正是为何失落的祈祷模式,能对生命带来极大贡献的原因。不论我们谈论的是持久的关系、完美的工作或治疗疾病,原则都一样。我们只需要提醒自己,构成一切万物的基础“物质”,是个会反映出我们所感所受的可塑性的要素。所以,我们必须先感受到想要事物已是真实状态,才能进行创造。假使能在心中感觉到它,不只想着它,而且真正地感觉到它,它就有可能出现在生命中!

    以和平为例,我们知道和平始终都存在着,而且此刻正存在于某处。同样的,健康和幸福也一样,它们始终存在于某处,或者在我们的生命中以某种形式存在着。关键在于如何磨练这些经验的正面特质,带着感谢及感恩的心,视世界为已然如是的模样。若能这么做,将可开启更多可能性。我们已经见识到当数百万人一起为和平祈祷时,所发生的状况。那么假使有数百万人能对已经存在的和平怀有感恩和感谢的感觉时,又会是怎样的情况呢?这实在值得一试!

    虽然对许多人而言,以这种方式来思考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似乎有违常情,但对其他人来说,却与他们的信仰和过去的经验完全一致。科学研究支持这些原理,而且发现当一群人透过静心冥想及祈祷抒解紧张时,其效果在这群人之外也能感觉得到。

    一九七二年,美国二十四个人口超过十万的城市,在仅有百分之一的人口(一百人)参与活动时,却让所属的社群人人都经历到具有意义的改变。这些实证和类似研究最后促成一项指标性计画“中东国际和平计划”的产生,成果于一九八八年刊载于《冲突解决期刊》(TheJournelofConflictResolution)。⑧

    一九八〇年代初期在以色列——黎巴嫩战争期间,研究人员训练一批人,让他们在体内“感受”到和平,而非只是单纯地在脑海中想着,或是祈祷和平到来。

    每个月的特定日子、每天的特定时段,这些人被安置在饱受战争蹂躏的中东地区。在他们感受到和平的那段时间,恐怖事件、犯罪、急诊、交通意外的发生频率都下降了。然而,当参与者停止该活动时,上述的统计数字则逆转上升。这些研究确认了早期的发现,那就是:当小部分人口能够在内在达到和平时,和平现象也会反映在其周遭世界。

    研究结果也将一周的哪几天、假日,甚至连月周期都考虑在内,由于结果始终如一,研究人员因此得以确认,要使内在的和平经验反映到周遭世界所需的最少人数是百分之一人口数的平方根。以此公式得出的数字,可能比我们预期的人数更少。例如,在一百万人的城市中,总计只需一百个人;在六十亿人口的世界里,只需要八千人。这个算式,代表的是启动此程式所需要的最少人数。参与者愈多,效应就愈快发生。

    这些研究显然值得更深入探索,它们同时也已证实这种效应不是机率问题。我们内心最深处的信念,其性质显然影响着外在世界的品质。以此观点来看,包括身体的疗愈到国际间的和平,以及生意、关系及事业的成功,到婚姻的失败、家庭的崩离等等,都应该被视为是我们自身的映像,是我们对生命经验所赋予意义的反射影像。

    统一场域的存在,不仅回覆了先前关于“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的问题,也邀请我们向前更迈进一步。这项现代/古老的智慧在传达以感觉为基础的祈祷知识之外,也教导我们如何使所有一切变得更好。假使世界和身体反映的是我们的想法、感觉、情绪及信念,那么在当前破碎家庭、失败关系和失业的数量都屡破纪录以及身处战争威胁之下,我们对世界所怀有的感觉,其重要性要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重大。

    显然,为了使世界之镜反映出正面、肯定生命且持续改变,我们必须给予这面镜子某些事物来映照;而这正是祈祷的语言与结合万物的“神之心”之间一种微妙又威力强大的关系。以感觉为基础的祈祷会改变我们,而不是企图使世界随我们的期望改变。我们一改变,世界随即同步反映出我们的改善之处。

    “祈祷改变的不是上帝,而是祈祷的那个人。”这是十九世纪丹麦哲学家齐克果(SorenKierkegaard)所说的话,只用几句话就能将此洞见陈述得淋漓尽致。那么,我们要如何改变自己对伤痛所怀有的感受呢?这就是真正得开始用心的地方了!  
    ⑧DavidW.Orme-Johnson,ChariesN.Alexander,JohnL.Davies,HowardMChandler,andWallaceE,Larimore,InternationalPeaceProjectintheMiddleEast,TheJournelofConflictResolution,vol.32no.4(December1988).p.778
    B9世界是一面镜子

    不带任何的偏见及评判,“神之心”的灵性镜面为我们反射出我们自身的想法、感觉、情绪及信念,也照见了我们自己变成了什么模样。换句话说,我们的伤痛与恐惧、爱与慈悲等等的内在经验,会大大影响了我们的工作、关系、富足,乃至于健康。因此我们观看世界的方式,其最主要的关键不在于我们表达在外的“作为”,而是我们想“成为”的模样——也就是,我们对于自己的作为所抱持的感觉。

    让我们举个例子来协助厘清这一点。假设你或某个你认识的人正在上灵性课程,课程内容是探讨感觉、情绪和祈祷等内在信条,以及这些平和的内在经验对世界的影响。基于不可预期的原因,下课逾时约三十分钟。你为了赶上一场和平集会,在下课灯未亮起、门未打开前就冲出教室,奔向停车场,倒车时粗心大意地撞了其他三辆车,然后在公路上一路飞驰,还突然跨越三个车道冲向交流道到出口,使自己和他人的生命遭受危险。那么,你根本就错失了重点!

    或许进一步认识这面微妙而有力的镜子,有助于了解我们在今日世界所体验到的种种。从此一角度来看,我们在电视、新闻媒体和周遭世界所见到的一切,正是我们过去在家庭和社群中滋养的信念反射而成的映像。

    同样的,我们在战争或天灾中目睹到爱、慈悲与奉献的有力案例,也不只是部分人士在灾区付诸人道努力而已。他们反映的是,当我们能超越生命中的伤痛时,能够发生的最佳可能性。一旦认知到世界是依自身信念反射而出的映像后(假使这种关系真的存在),那么所产生的力量,对破坏性信念和疗愈信念必然都一样有效。我们想要世界改变,我们就是改变的其中一部分。而其关键在于:辨认出改变的语言!  
    C要领二:学会原谅,也要学会释出伤痛
    你若将内在所拥有的呈现出来,它将使你得救。
    否则,它将摧毁你。
    ——《多马福音》(TheGospelofThomas)
    耶稣说:“你若将内在所拥有的呈现出来,它将使你得救。”①追根究底,活在每人心中的爱,正是我们体验到的疗愈之根源。然而,要感受到爱,我们分须要更容易接受伤痛。伤痛使我们知道自己的感受可以多深刻。对内在伤痛的感受能力,以及对他人伤痛的同理心,能够显示出我们的爱究竟能有多深。简单来说,我们有时得以伤痛为代价,来察觉自己已经拥有疗愈自我所需要的爱。有时候,仅仅明白智慧、伤痛与爱之间的关系,就足以快速将我们转移到另一端,开启疗愈过程。  
    ①《纳格哈玛地藏书》(TheNagHammadiLibrary),JamesM.Robinson,edtranslatedandintroducedbymernbersoftheCopticGnosticLibraryProjectoftheinstituteforAntiquityandChristianity,Claremont,California(SanFrancisco,CA;HaprerSanFrancisco,1990),p.134。
    C1上帝哪儿去了?
    一开始,电视荧幕上的画面对我来说毫无意义。虽然画面中的地景很陌生,但在过去几星期来,如此刻电视上正在播送的画面,竟变得稀松平常:四处一片混乱,各种年纪的人四处奔逃,脏乱、烧伤、惊吓。我才在澳洲雪梨刚教完整天的课,回到饭店房间打开电视收看新闻。当我移近电视时,才慢慢明白过来眼前播放的是什么画面。

    当地电视台正播放来自俄罗斯贝斯兰市第一小学的现场画面②,全程未经剪辑。几天前,开学的第一天,数百位学童和家长遭到恐怖分子挟持。局面僵持数日,接着显然事情有了变化。当一切尘埃落定后,最后的伤亡数字非常惊人。约一千两百名人质被挟持在体育馆中,其中近三百五十人遭到杀害。死者中半数为幼童,只因为几个人的愤怒、失去理智而让小小的生命就此从人间消失。

    个别家庭的采访,使我们对当天情况有更全面地认识。全市每条街上都有人失去亲友,或认识的人有亲人遭遇不幸。许多人失去了不只一位家人。有位市民,凡塔里卡洛夫(VitallyKaloev)埋葬了全家人,包括妻子、儿子和女儿。牧师太姆拉司托地耶夫(TeymurazTotiev)和妻子埋葬了五名子女中的四名:八岁的彼里斯、十一岁的阿尔比纳、十二岁的路巴和十四岁的拉丽莎。他们的第五个女儿玛迪娜受了伤,正在家中休养。在这场命运悲惨曲折的事件中,托地耶夫牧师的哥哥(也是一位牧师)及其妻子也失去了两个子女。

    贝斯兰事件所带来的震撼,程度不亚于纽约的九一一事件,使人难以理解眼前事件为何会发生。就连那些信仰固若磐石的人,也发现自己的信念遭到这场残暴悲剧的考验。

    英国坎特伯霍(Canterbury)圣公会主教罗文威廉斯(RowanWilliams)坦承,当他看到无辜儿童遭到屠杀时,一度动摇自己对上帝的信心。他问道:“在贝斯兰,上帝哪儿去了?”。③这些话,深切传达出许多人私下的伤痛。贝斯兰居民的震惊、无法置信及深深的伤痛,透过媒体传达到世界各地,世人也体验到了这些感受。在那一天,千百万人的心和祈祷都与俄罗斯人同在,他们全都分担了那场伤痛经验。

    不论是俄罗斯贝斯兰人质挟持事件或美国九一一事件,或是个人的私生活,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失落与悲剧,这是每一个人在一生中都必须回应的问题。尽管伤痛的经验大家都有,但处理伤痛的方式却因人而异。

    假使我们放任失望和失落的伤痛悬而不决,它们终将摧毁我们的健康、生活以及我们最珍视的关系。但是,我们若能在伤痛中寻得智慧,就能为最痛苦的经验赋予新意义。如此一来,我们将可为自己、家庭和社群,让自己变成更好的人。而这正是我们建造更好世界的方式。  
    ②二〇〇四年,三十二名车臣叛军闯入俄罗斯南部贝斯兰市(Beslan)一所小学,俘虏了约一干名师生与家长为人质,营救过程死伤惨重,不幸丧生者包括一六八名的孩重。如今原址已重新建校。
    ③RowanWilliams,AsEyeSeeit:SoWhereWasGodatBelsan?VirtueOnline;theVoiceforGlobalOrthodoxAnglicanism(Friday,September8,2004),Website:www.virtueonline.org/portal/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1283
    C2我们能承受多少伤痛?

    几世纪来,人们早已知道并尊重那股等待着我们超越苦难的力量。西元二世纪的《纳格哈玛地藏书》,早已透过对当时和今日都有意义的文字,描述了这股力量。古诺斯底文字也留下讯息,暗示我们面对苦难时的脆弱是通往疗愈及生命的大门。在诸多重新出土的文书中,最启发人心的是《多马福音》,作者描述了受难的能力是耶稣传道内容的一部分:“遭受苦难并找到生命的人有福了。”

    当贝斯兰的故事一小时接着一小时,一天又一天地展开时,俄罗斯人心中浮现了一个问号。在恐怖分子占据内政部,杀害九十二人,又几乎于同时炸毁两架刚起飞的商业客机,炸死机上所有九十名旅客,现在再加上贝斯兰的三百五十多条人命,俄国人民不禁要问:“我们能承受多少伤痛?”依据古老传统所言,这些问题有个非常简单、清楚、直截了当的答案。当我们拥有生存所需及从中疗愈所需要的一切经验时,只有在这个时候,生命中最大的挑战才会出现。

    世界各地的母亲们将这个历经时间考验的洞见,以一句清晰且充满慰藉的话,一代接着一代流传着:“上帝给的,永远不超过我们所能承受的。”这简单的声明带来的是一项经过时间试炼,如今也由科学证实的承诺,那就是我们已经拥有通过生命试炼而存活所需要的一切。我们或许要透过阅读励志书籍、报章杂志、参与研讨会等方式来寻找慰藉和洞见,但我们所需要的灵性工具却早已存在于心中。

    “我们能承受多少伤痛?”答案可能简单得令人困惑。为什么,理由需要多点解释。一如我们经常在各种模式中所见到的,这次大自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情感及经验在生活中如何运作的范例。  
    C3平衡:并非众人称颂的那样

    二十世纪初,博物学家艾略特(R.N.Elliott)主张大自然具有可用数字来指认、标示及预测的模式。他的理论认为,在大自然中,包括群体数量的起伏到气候循环在内的一切,通常倾向于保持平衡。艾略特推论,由于人类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我们的生活(包括在股市投资的方式),也应该跟随自然模式而行,并将这些模式仿制及绘制出来。艾略特成功地将他的理论应用在商业及金融的循环中,他的研究成果成为史上最成功的股市预测工具,也就是日后我们所知的艾略特波浪理论(ElliottWaveTheory)。

    所以,对于我们的消费习惯,或者生活中的任何模式,都能透过数学来表现,我们毋须感到惊讶。数字被认为是宇宙的共通语言,从星系的诞生,到在咖啡杯中倒入牛奶时产生的漩涡等一切事物,都可透过数字来描绘。顺着这个推数学(fractalmathematics)正是这样的例子。

    碎形几何学是一门较新颖的科学,结合数学与艺术用来描绘世界,为我们在视觉上呈现出过去只能以公式表达的事物。碎形体使我们能够仿制许多自然界中可见的事物,从崎岖不平的山岭到人体血管、从海岸线到绒布粒子等等。我们透过碎形体的模拟,得以走出纸上数字枯燥无趣的世界,将数字视为描绘世界的语言,体验其中的美丽与奥秘。

    在碎形模式中最常见的,是所谓的曼德博公式(Mandelbrotequation),或称曼德博**(Mandelbrotset)。数学家本华曼德博(BenoitMandelbrot)于一九七〇年代末提出的这个“活生生”的公式,一旦在电脑萤幕上开始运作,会在短时间内成长、演化成一连串变化不断的美丽曲线、螺旋和花边图形。在这同时,它也示范了自然界中平衡与混乱之间永恒不止的舞蹈。当我们看着模拟的影像变换着色彩与花样时,我们看到的其实是一种强而有力的表达方式,那是我们的情感关系在生命中出现方式的图像。

    那些出现又消失的图样,代表的是在生命中来来去去的关系和事业、喜悦和哀伤。一如这些电脑影像所显示的,只有当所有图样处在适当位置时,平衡才得以维持,而我们也只有在所有要件就定位时,才能经历到最大的考验,也才能接受最丰厚的礼物。这些强而有力的影像,象徵了收与受、收缩与扩张、伤痛与疗愈等两个极端之间无止尽的舞蹈,述说着大自然如何永远在趋近或远离完美平衡的故事。于是,我们在图像中看见了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的体验。

    只有当我们学会了一切,在我们的“灵性工具箱”中具备了生存与疗愈所需要的全部工具时,才能吸引订应用所学的爱情、事业转变、生意夥伴和友情。在拥有工具之前,我们永远无法体验!换个角度来看,当生命为我们显现伤痛、失望、失落与背叛时,我们一定已经具备了走过这些经验所需要的能力。

    关键在于,与其把平衡当成目标,不如把我们所认定的“平衡”当成是招来改变的催化剂,而且确实如此!这不仅出现在碎形体中,也存在于生命中。只有当电脑萤幕上的图样得到完美平衡时,它们才会开始分解,而这是为了要继续演化成新的、更壮大的平衡。我们的生命,似乎正是以这种方式在运作。

    然而,不同于碎形体的短暂寿命,我们在生命中累积灵性工具的时间似乎没有限制。数位影像在几分钟内分解又重组,我们则可能要花上几个月、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来完成内在的某一循环。一路上,我们可能发现自己重复着某些模式,体验着同类型的工作、同样的友谊或同一种爱情模式,直到那个“啊哈!”的经验触动内心,顿时明白自己为何“做出”那些自己“所做”的事为止。

    举例来说,你是否想过为何你能前往一个新城市、展开新工作、有了新同事,却发现自己又进入和先前导致你离开上个城市、上个工作一模一样的情境中,只差名字不一样,一切都似曾相识?模式不一定是“好”或“坏”,在此并不带任何批判。假使你发现自己在新的情势中出现类似的旧模式,这单纯是个机会,使你能藉机辨认出此一模式要对你的生命表达些什么。如果能辨认出这类情势,你将有机会变得更好。

    在此,关键概念是:只有当你准备好时,你才会在生命中受到“考验”。不论我们是否意识到这个原则,不论生命的道路上出现了什么,当我们验现自己眼前出现“危机”时,我们已经具备了解决问题、疗愈伤痛、从经验中存活下来所需要的一切。势必如此,因为这是自然之道!  
    C4从高潮中的高潮到低潮中的低潮

    没有人能免于平衡与改变的循环。不论我们的家庭规模有多大、朋友有多少、书写了几本、事业有多成功,每个人都有个招致生命产生转变的触动点。有趣的是,每个人的触动点都不同。当我们自以为已经将生命安排到能调节与控制一切时,这期间的每个经验及关系,其实都在训练我们准备好面对某种超出掌控之外的事物。

    透过这个过程,我们将会愈接近那个得以展示自己在面对背叛、违信及关键议题时,具备熟练技能的时机。但是,只有在我们将最后一件灵性工具摆到适当位置以创造出平衡之后,我们已准备好的信号才会发送出去。因此发出“嗨!我准备好了,来吧!”的信号,就是我们的平衡。这时,我们已经准备好要向宇宙展现自己所学习到的事物。
    在我们能于意识及无意识状态中从经验学习之前,将难以察觉或辨识出考验论,将看得见的自然世界视为感觉和情感等无形世界的隐喻,这也很合理!碎形的存在!只有当我们理解到过去的背叛与破碎的诺言要表达的是什么时,我们才能获得必要的智慧与技能,以疗愈这些模式,在人生中继续前进。
    著有《唤醒内在的佛陀》(AwakeningtheBuddhaWithin)及《放开你曾是的那个人》(LettingGoofthePersonYouUsedtoBe)的佛教先驱上师舒亚达斯喇嘛(LamaSuryaDas),描述了伤痛与悲伤的时刻对人生的影响有多大。他说:“所有的生命都有喜悦与哀愁。我们想要专注于喜悦、忘却哀愁,但是能利用生命中遭遇到的一切作为觉醒石磨的研磨材料,是更高层次的灵性技能。”有时,生命的“材料”会以最出乎我们意料的方式出现在面前。
    在高科技开始发展的一九九〇年代初,杰罗德是加州矽谷的工程师。他结婚十五年,有个美丽的妻子和两个漂亮的小女儿。我们初见面时,他因为连续五年担任公司某项软体的资深难题解决专员,获得公司奖励,是公司不可或缺的资产,而公司因为仰赖他的专长,让他常常必须逾时工作,超过规定的八个小时。
    杰罗德因为技术需求而在晚上和周末加班,并带着软体到处旅行,参加各种展览及博览会,他发现自己和同事相处的时间比家人更多。当他谈及与家人的疏离时,我从他眼中看到了悲伤。杰罗德每天下班回到家,妻女已经上床睡觉;早上出门上班时,她们的一天还没开始。他觉得自己是家中的陌生人,对同事家人的了解甚至比自己家人还深。
    这时,杰罗德的生命有了戏剧性的大转折。他来找我时,我正在写一本书,探讨关系之“镜”在我们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在二千二百多年前,《死海古卷》(DeadSeaScrolls)的作者指出我们与他人互动时,有七个特定模式。杰罗德描述的故事显然是其中一种模式,是我们在生命中最深层恐惧的写照,俗称为“灵魂暗夜”。

    杰罗德同事中有一位才华洋溢、年纪与他相近的新进女软体设计师。他和她经常被分配在同一个工作小组,有时会连续一起工作好几天,并在全国各地旅行。没有多久,他就发现自己对女同事的认识更甚于对妻子的了解。故事及此,我已经猜到结局,却未能预期到后续发展以及使杰罗德如此沮丧的原因。
    他很快就觉得自己爱上了女同事,于是决定离开妻女,和她展开新生活。这在当时是个非常合理的决定,因为他们拥有许多共同点。没几周后,新欢调任到洛杉矶去执行计划。杰罗德设法利用人情,也使自己转到同一间办公室。
    但情况却开始急转直下,杰罗德发现自己失去的比获得的更多。他与妻子多年来共有的朋友渐渐疏远;同事认为他离开努力多年的职务与计划,根本是荒谬之举;连父母亲也因为他把家庭搞得支离破碎而生气。尽管他觉得很受伤,却认为若要改变,势必付出代价。即将展开新生活的他,又有何求?
    这正是平衡之镜和灵魂暗夜出现的时刻。就在杰罗德感觉一切似乎到位的同时,却发现事实上一切正在瓦解!才不过几周时间,新欢即宣称两人的关系与她的期待不同,突然决定结束关系,并请他离开。就这样,他落得孤单一人,孤独而绝望。“在我为她做了那么多之后,她怎能这样对我?”他悲叹道。他离开了妻子、孩子、朋友和工作,换言之,他放弃了所爱的一切。

    没多久,他在工作上开始表现欠佳,经几次警告及不光彩的工作成效评量之后,最后丢了工作。杰罗德故事的发展非常明显,他的生活从拥有新关系、新工作、更高薪的收入等颠峰,掉落到梦想全然消失的最低潮。杰罗德来找我的那一晚,问我一个问题:“怎么回事?”原本前景看好的一切,怎会落得如此悲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