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交响乐没有主人……漫谈五蕴摘要:“……没有主人,没有人控制,它一直随着因缘生灭,故无我;因为五蕴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生的东西没有自性(即没有自己的性能),无自性故空。”
最近大家思想进步、提高很快,所以转发一点认识“自我”的东西,它将把“我”拆分得很细微……
蕴是积聚的意思,五蕴就是五种聚合:色、受、想、行、识。
(大家慢慢看,这个看懂了就会进入新的观念云,当你再次抬起头来看世界就会立刻、直接使现实观念墙消失)
蹲楼看。虽然很多我都看不懂,不过能懂一点点也是好的……
(我需要时间仔细编辑一下,大家如果想自己学习就到百度文库搜索“五蕴”,第一个就是。)
(一)、色蕴:即物质的积聚。色蕴包含内色与外色。内色就是:眼、耳、鼻、
舌、身--五根:我们所依靠生活的根身(身躯);外色就是:色、声、
香、味、触--五境:所知的外境,这些都包含在五蕴之中。
(二)、受蕴既是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分为身受和
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乐、舍(不苦不乐)三种感
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忧、喜。固受有苦、乐、舍、忧、喜五种性
质。
(三)、想蕴:心于所知境执取形象。既是看、听、接触东西时,会认定所对的
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后为它安立名称,生起认识的心理。
(四)、行蕴:行是造作之义,行蕴是驱使心造作诸业,所造作的行为有善、
恶、无记三种心理,称为心所生法,又称为心所。
(五)、识蕴:佛教对识蕴的解说有大、小乘的区别,在此依据大乘的分类来解
说:识蕴分为八识,它又可分为三种类:一者为心,它集起诸法,并能
生起种种的法,此既是指第八识--阿赖耶识。二者为意,它恒思量我
--末那识。既是我们有一种心念,它一直执著有一个我,称为意。
三者为识,既是了别外境;能够知觉外面境界的心,称为识。有时候,
心、意、识总称为心,也称为识蕴;识能够知道外境,所以是能知的心,
因为由它带动其他的心念,以它为主,故称为心王,随它而生起的心念
称为心所。
五蕴包含了色、受、想、行、识这五种类的法,各个合为一集,都是因缘和
合的,它们相续不断的生灭,故五蕴的意思是五种不同的聚合。五蕴也被翻译为
五众或五阴。五众是五种众多的法聚合在一起;五阴是五种法遮盖住我
们的智慧之意。佛陀为利根的众生说五蕴;智慧比较差的众生,佛陀则为他们演
说十二处、十八界。
五蕴之间的互相关系:
五蕴中的色蕴,分为内色与外色,就是根与境(尘)。尘是所知道的境,根
是我们的识依靠它来知道外境。心与境接触的时候,那个接触的心理称为触。触
当时能知外境的是识,心、境接触之后,就会连续的生起受、想、行。过后苦、
乐、舍三种受即生起。同时心构画种种的形相。而且给它们种种名称,此既是所
谓的想。我们安立名言后,加上烦恼,就生起善、恶之心,甚至发动身、口、意
去造业,这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之间的关系。
五蕴的真相:
五蕴的真相是无常、苦、空、无我。因为五蕴中的每一念都在生灭变化,故
它是无常的;因为它无常,每一念生起后,终归会消灭,故苦;因为在五蕴的聚
合中,任何的一个东西都不是常的,不是独立的,不是单一的,非常非一,而且
没有主人,没有人控制,它一直随着因缘生灭,故无我;因为五蕴是因缘所生,
因缘所生的东西没有自性,即使没有自己的性能,所谓没有自性,无自性故空。
观察五蕴:
佛陀在《五蕴譬喻经》中教导我们要怎样观察五蕴,经曰:观色如聚沫,
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焰,诸行如芭蕉,诸识法如幻。佛陀教导我们观察五蕴
中的色如河水冲击时形成的肮脏的泡沫,虚有其形,实无一物,保留片刻,
容易破灭;受如水中一个一个浮上来的气泡,一下子就破灭了,我们受的心
念也是这样,比如:眼睛一念一念的感受,一下子就过去了;想如春天或夏
天时阳光照在地上,水份蒸发成为水蒸气,它有时会反射,形成各种影像,它是
一种幻象,我们的想蕴就有如春时焰那样,虚幻不真实;诸行如芭蕉,就是
我们一念一念的心行好像香蕉树,一片一片的剥开来是空心的,里面什么都没有,
我们的心念亦复如是。比如说:阿弥陀佛,你看阿里面有东西吗?没有。
弥里面有东西吗?没有。……但是你把它组合起来,你看到阿弥陀佛四个
字所代表的东西;诸识法如幻,识就是我们能够知觉的心,它如幻如化,
就好像魔术师,它变化出一些东西,我们被它迷失了,以为真的有这些东西,同
样的,我们也认为有一个心存在,但是心是如幻如化的。
(我要好好看看哦,做狗看不懂哦,做人才能看到看懂哦,下辈子不知道投胎什么东西,也许就没得看喽,趁着眼睛还能看清小字抓紧搞明白哦,一旦失去人身就不知道何年马月才能再看到这样的好文章哦……哦……哦……幸运啊,能遇到这样的文章……)
卷心菜知道吗?把它的叶子一片一片地剥开,中间根本没有“心”,其实它是“卷空菜”……
杂阿含经五阴诵第一(卷第一)三……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色不知、不明、不断、不离欲,则不能断苦;如是受、想、行、识,不知、不明、不断、不离欲,则不能断苦。诸比丘!于色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则能断苦;如是受、想、行、识,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则能堪任断苦。”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蛙。。。场神也出论文了。。【话说,是不是捏】不管真么说啦。。必须顶。。